秋季养生贵在 “四调”
发布日期: 2013-10-22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30

    调节湿度。中医学认为秋主燥,秋季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易使人感到口鼻咽喉干燥以及发生燥咳、皮肤干裂,毛发也易脱落,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秋令还可出现大便燥结。故有必要把室内湿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50%-60%左右的室内湿度是人体最适宜的湿度;另外,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每天最好喝3~4杯开水,饮水以少量频饮为佳,不宜暴饮,“润物细无声”才能对口、鼻、咽、喉等部位产生更大的滋润作用。中老年人在秋季洗澡不宜过勤,每周洗1~2次为宜,每次不超过半小时。洗澡时选用刺激性较小的肥皂等。少在居室内吸烟,以减少污染,庭院、室内可养些花草,以调节空气湿度。 
    调理饮食。中医学认为,秋季燥邪当令,为秋天的主气,称为“秋燥”。肺属金,燥邪最宜伤肺,所以秋季的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另外还应“少辛增酸”。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也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对于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到了秋天,天气转凉,食欲开始好转,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容易增加体重,就是人们常说的“贴秋膘”。因此,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薏米、海带、蘑菇等,同时,要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调整起居。秋季的睡眠养生应分早秋、中秋、暮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初秋时节应延续夏季夜卧早起的习惯,以预防劳气伤阴的后果。到了中秋和暮秋,就应该本着避潮湿、避寒凉的原则,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滋养阴气,早起顺应阳气,一般8-9小时睡眠,不宜过多。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民间流传的谚语,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自“立秋”节气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这时我们应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如果到了深秋,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特别是老年人要顺应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病保健,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等各种疾病。 
    调畅身心。保持乐观情绪,静养心神。一般而言,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伤感,特别是身临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的深秋时节,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最易触景生情,引起苦闷衰落、垂暮颓废等伤感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智,学会调适自己,可经常和朋友、家人谈心,或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能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从而消除忧郁,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保持乐观情绪。秋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应多参加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在清凉的秋风中散步、跑步、郊游登山等,这不但是在进行“空气浴”,还接受了耐寒训练,使身体能适应寒冷的刺激,为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作充分的准备。
    其实,身心的调节是合二为一的,身体强壮则精神饱满,精神旺盛必能促进身体健康,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顺应天时养生,重视饮食、起居、身心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就一定能安然度过一个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秋季。(中医科 陈义良)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仪征市人民医院    
地 址:仪征市东园南路61号    联系电话:0514-83450119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018号  苏ICP备1001217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