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煎熬服用有讲究
发布日期: 2013-08-26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29

    随着人们对传统医药的了解,日常生活中,感冒发烧、消炎降火、调理身体,很多人更愿意通过中医、中药来解决。因中药与西药相比,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然而,中药与西药不同,西药是已经完整制作好的药剂,而中药大多给的是药材,怎么煎煮、服用都很有讲究,那么,如何煎熬中药及在服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煎药工具。煎煮中药可用不锈钢锅、搪瓷锅、砂锅等,如条件不允许,家里煲汤用的电饭煲、电磁炉锅等也可。 
    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就可以了,不必用纯净水、蒸馏水等。冬天可用温开水泡药。 
    中药浸泡。药物一般不要清洗。如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一般草药浸泡40分钟,冬天需浸泡1小时。 标注“先煎”的药一般先煮30到60分钟,如附子、川乌等有毒药物应先煎1小时;如用量大,超过30克以上,需先煎2小时。 
    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大火,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小火,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大火煎沸,后改用小火再煎2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大火,不宜小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小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小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大火煮开后,小火煎煮2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有后下药物如肉桂、砂仁等,应小火煎20分钟时加入,再煮5分钟即可);然后加温水适量,不再浸泡,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 
    煎药时间。注意煎煮的时间都是从药液煮沸后开始计算。解表类药头煎、二煎各15分钟左右;一般类药各煎25分钟;滋补类药头煎需40分钟,二煎需30分钟。 
    煎药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为宜。药物较多,可煮3次,第3次的药汁,可作为下一副药物泡药的药水,以不浪费。 
    煎煮药量。一般头煎药加水量超过药物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高出2厘米即可。儿童每剂100-15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如果煎出的药液太多,小孩难以吃下,可以再把煎好的药液用文火煎熬浓缩,边熬边搅动,浓缩至小儿能吃下去的量,一副中药可以浓缩至50-100毫升,再分次服用。 
    特殊药物。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这些药物,药房的人员会单独包装。 
    1.先煎药。煮沸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服药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40-8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 
    服药时间。一般中药在饭后服为宜,解表药趁热服,安神药睡前服,驱虫、攻下药空腹服,补益药饭前服,或遵医嘱。 
    服药食忌。中医上服药食忌讲究更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服用人参、党参期间,不宜食萝卜、绿豆。 
    2.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若有饮茶习惯,可在服药1小时后,饮淡茶。 
    3.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 
    4.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忌生、冷、油腻食物。 
    5.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之物。 
    6.疮疡脓肿等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7.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应忌食含有异性蛋白的“发物”,如鱼虾,海味腥膻之物。(中医科 陈义良)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仪征市人民医院    
地 址:仪征市东园南路61号    联系电话:0514-83450119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018号  苏ICP备1001217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