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中老年人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发布日期: 2013-02-08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32 |
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溢血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全世界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日趋低龄化。冬春季节是高发季节,因此,宣传和普及脑血管病的预防知识显得更为重要。
◆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有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的脑血管病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lO岁,发病率会增长1倍;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高出50%。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以及无节制的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脑血管病的发病日益趋向低龄化。
2.吸烟和酗酒。吸烟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增高5一lO倍,并与吸烟量的多少成正相关,被动吸烟同样是危险因素。酗酒是诱发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3.慢性疾病。高脂血症与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病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也是危险因素。
4.遗传和性格。目前尚未完全证实脑血管病与遗传有关,但是临床发现,脑血管病有家族聚集倾向,而这类家族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率均比较高。性情急躁、情绪容易激动的人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要比平常人高出数倍。
◆脑血管病的分类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2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溢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青年人,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引起的;脑栓塞多见于有心脏病(如心瓣膜病、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心脏的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引起。
◆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行走不稳、轻度偏瘫、流涎、语言不清、吞咽不畅等症状,但无意识障碍。症状一般出现数分钟到半小时后即消失,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但症状可反复发作。
2.脑血栓形成。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史,常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发病,出现口眼歪斜、失语、偏瘫、偏身感觉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3.脑栓塞。起病急骤,如栓塞较大的血管时病人会出现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抽搐、甚至迅速陷入昏迷状态。也可因栓塞血管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4.脑溢血。多在过度劳累、用力排便、情绪激动时急性发病,表现的症状可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而有所差异,可有剧烈头痛、头晕、呕吐、口角歪斜、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等。
5.蛛网膜下腔出血。大多数发病前无前驱症状,起病突然,可表现为剧烈头痛、颈硬、呕吐、烦躁、怕光,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
◆脑血管病的预防
下面按年龄段来探讨如何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1.4O岁以下无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伴或不伴肥胖者如近期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耳鸣、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均提示脑部有慢性供血不足。应引起高度重视。患者应尽快去医院做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防止因供血不足引起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此类患者应注意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及各种鱼类;戒烟禁酒;注意劳逸结合,加强户外体育锻炼,这对预防脑血管病会有所帮助。
2.4O-55岁相对健康、或有以下3种异常情况(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心电图ST—T改变、血液粘度增高、肾功能异常、血脂增高、血糖异常)者一旦发生视力下降、头痛、眩晕、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及无力等症状,应及早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在发病后3-4.5小时内进行有效的动脉溶栓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脑血管后遗症的发生。
3.55岁以上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栓后遗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降糖、降脂等治疗,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因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此类中老年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每年至少1—2次;如近期出现头晕、上下肢麻木、活动无力等症状,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可去医院进行预防性输液,以避免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加重。
另外,中老年人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心情要尽量放平和,防止情绪激动,减少紧张、焦虑,保证良好睡眠,但不可贪睡;坚持适量的户外锻炼,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在冬季血压可能会有升高,应根据血压水平适时调整血压,注意定期请医生指导用药。(神经内科 冯为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