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的院前急救
发布日期: 2012-11-12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32 |
随着现代交通事业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数量的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交通事故已位居我国伤害死因的第二位,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交通事故的致伤率、致残率、致死率增加。因此,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与转送,对于提高伤员存活率乃至生命质量至关重要。现总结出如下经验供参考。
◆检查、判断伤者伤情
1.检查伤员的脉搏心跳。发生车祸后,若伤员脉搏细而快、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呼吸浅而快,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这些都是出血性休克和肺胸膜损伤的表现。若脉搏慢而洪大,呼吸慢而深是脑损伤的表现。这些都是危险信号,应火速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治疗。
2.检查呼吸。垂危伤者的呼吸多变快、变浅、不规则。在观察危重伤者的呼吸时,由于呼吸微弱,难以看到胸部明显的起伏,可以用小片棉花、小薄纸条、小草等放在鼻孔旁,看这些物体是否随呼吸来回飘动,通过这些来判定还有无呼吸。
3.检查伤员神智、意识。当车祸发生后,因受伤的程度不同,伤者的意识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果伤后只是一时性不省人事,且时间不超过10-20分钟,表明伤势不太严重。如果伤后一直昏迷或呈现昏迷、清醒、再昏迷的状态,而且还伴有剧烈持续的头痛和频繁的呕吐、瞳孔散大或有大小不等的改变,说明脑损伤比较严重。
◆现场急救要讲先后顺序
一止血。现场止血的方法一般有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抢救者用手指把出血部位近心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达到止血目的。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头面、四肢动脉出血。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让伤者坐下或躺下,抬高或承托受伤部位,用干净、消毒的较厚纱布覆盖伤口,用手直接在敷料上施压,再用绷带、三角巾紧紧缠绕止血。只有在以上两种方法不能奏效时才考虑止血带止血法。注意止血带的位置,上肢止血在上臂1/3或下1/3处上止血带。材料可选择绷带、橡皮条、宽布条、三角巾等,禁用铁丝、电线、绳索。止血45分钟至1小时应放松一次。
二包扎。包扎前要充分暴露伤口,判断伤情。所用包扎材料应保持无菌,包扎伤口要全部覆盖包全,防止再次污染。
三固定。车祸经常造成骨折。骨折的断端必须有效固定,否则会加重疼痛和损伤。固定的材料可就地取材,例如木棍、雨伞、三角巾等。有开放性伤口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怀疑脊椎骨折、大腿或小腿骨折,应就地固定,勿随便移动伤员。固定应力求稳定牢固,固定材料的长度应超过固定两端的上下两个关节,大腿应超过三个关节。怀疑脊柱有骨折者,需仰卧在门板或硬板担架上,躯干四周用衣服、被单等垫好,在头颈两侧置一枕头或扶持患者头颈部,不使其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
四搬运。在现场抢救时,通常要将伤员从车上或车下搬运出来,这是要特别注意现场伤情处置,防止造成二次损伤,特别要注意预防颈椎错位、脊髓损伤等。在搬运伤员到担架时,要托住腰部,搬动者用力要整齐一致,以防因腰部损伤影响到脊髓。
◆头部受伤的急救措施
1.让负伤者侧卧,头向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
2.若伤者呼吸停止则进行人工呼吸,若脉搏消失则进行心脏按压。
3.若伤者头皮出血,可用纱布等干净物直接压迫止血。
头受伤后,若有血液和脑脊液从鼻、耳流出,一定要让伤者平卧,患侧向下。即左耳、鼻流出脑脊液时左侧向下,右侧流出时右侧向下。
受伤后只有头痛头晕,说明是轻伤;如果还有瞳孔散大、偏瘫或者抽风,那至少是中等以上的颅脑伤了。脑外伤病人一旦出现频繁呕吐、头痛剧烈和神志不清等症状,绝不能大意,应速送医院诊治。(急诊科 任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