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胸外科开展的首例“前正中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术”患者顺利恢复出院。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胸外科在纵隔肿瘤治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彰显了胸外科医务人员在高风险手术探索方面的勇气与担当。
该患者为68岁男性,因“胸痛一周余”就诊,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隔占位,考虑到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相邻,微创手术风险大,经科主任胡健、主任医师叶阿奇、副主任医师钱云多次阅片和手术规划,决定在直视下行开放手术,以便于术野暴露清楚。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术中用电动胸骨锯自剑突至胸骨切迹沿胸骨中线劈开胸骨,探查肿瘤位于无名静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之间,约5x4x3cm大小,质地稍硬,部分与周围血管粘连。小心使用超声刀从血管壁外侧分离肿瘤,清除颈部上极周围、心包前方的脂肪组织,完整取出前上纵隔肿物,手术总耗时1小时45分钟。术后病理结果为AB型胸腺瘤,恢复顺利,无肌无力危象等并发症发生。

胡健表示,近年来,以胸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被应用于胸腺肿瘤治疗,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如果胸腺瘤累及胸膜、心包、肺、大血管及神经,手术切除率低,胸骨正中劈开手术仍然是胸腺瘤切除的一种重要术式。
什么是胸腺瘤?
胸腺瘤由胸腺上皮分化而来,多发于前纵隔,是最常见的胸腺肿瘤,临床分型有侵袭型胸腺瘤和非侵袭型胸腺瘤两大类。在纵隔肿瘤发生率中,胸腺瘤排名位于前三,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在行胸片或CT时可发现纵隔阴影。
胸腺瘤有什么症状?
约50%的胸腺瘤病人无任何症状,当肿瘤长大到一定体积时,会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出现胸痛、胸闷、咳嗽、前胸部不适感、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等,也有部分病人出现乏力、体重减轻、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胸腺瘤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和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有统计数据表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有10%-50%,而重症肌无力病人中有8%-15%合并胸腺瘤。因此,所有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的病人也应当完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胸腺瘤。
胸腺瘤的治疗
胸腺瘤一经诊断,首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手术路径可选择颈部横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对于小的胸腺瘤可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于术前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人,术后需谨防“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的发生。此外,放疗、化疗也可用于胸腺瘤的治疗过程中。
胸腺瘤的预后
WHO胸腺瘤组织学分型将胸腺瘤分为“A型”“AB型”“B1型”“B2型”“B3型”和“C型”,“A型”和“AB型”胸腺瘤预后较好,“B1”型向后的胸腺瘤,恶性程度逐渐升高,预后较差。
(胸外科 丁吉/编辑 张忠顺/审核 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