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天气,会阴雨绵绵,也会阳光明媚,会乌云密布,也会晴空万里。生活中,酸甜苦辣多种滋味交替呈现,喜怒哀乐各类情节轮番上演。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院赴湖北抗击疫情的3批18名医务人员长的已经有38天了,短的也有22天了。在支援的这段日子,我院18名勇士披甲上阵,用自己的专业、坚持和仁心为新冠肺炎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工作中,他们是肩负万众期待、治病救人的“英雄”,但在生活中,他们也是一个个普通人,深刻感受着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18名援鄂医务人员的酸甜苦辣,实际上又何尝不是所有医务人员日常写照呢!
酸
酸,是一颗柠檬的酸涩,是揪心与不舍。
在武汉一院28病区,一名81岁高龄的老奶奶是整个病区病情最重的,除了新冠肺炎,还有胃癌、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十几种疾病,并有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骶尾部压疮。因为病情,老奶奶双手被约束带固定,只能通过点头摇头的方法沟通;每次翻身需要3-4人配合。
王莎有一天去床边做治疗时,她咿咿呀呀地说话,声音很小,靠近听还是听不懂,通过打手势明白她是想吃东西。王莎就用勺子慢慢地喂她饭菜,她只有几颗牙齿,吃得很慢,吃了几口,她左手手指在动,想要抓住什么,王莎默契地握住她的手,她点点头。王莎感受她的焦虑和痛苦,安慰她说:“奶奶,你会好起来的!”
即使痛苦万分,老人依旧对“生”有着强烈的渴望,全力配合治疗。我院在武汉一院支援的6名护士在为老人家治疗护理时,看到老人受疾病折磨感到心酸,同时又钦佩于老人的坚强,恨不能成为有超能力的天使,帮助她减轻病痛。
2月20日,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年仅29岁的医生彭银华牺牲在抗疫一线,妻子已有身孕,推迟的婚礼再也无法举行。年轻生命的消逝,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妻子失去爱人的悲恸,令人心酸不已。我院首批援鄂医务人员马红霞、王苑、沈雪寅、谢琴正在彭医生所在的医院支援,他们带着心酸和悲痛,对彭医生家人进行了捐款,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英雄的家人感受到社会的关心。
甜
甜,是一罐蜂蜜的甜蜜,是喜悦与满足。
对于医生来说,感到幸福和喜悦的莫不是对患者的成功救治及来自患者的感谢。
3月1号,我院在武汉一院支援的医生解超超第一个管床病人出院了,他深刻感受到那份快乐。特别是这名患者开朗乐观,每次查房时总是不断地感谢医务人员,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甚至有次拿出自己的小饼干要给他们。临走前,患者还热情地邀请解超超以后来武汉旅游。这种小小的“礼物”、真诚的邀约,仿佛春风、春雨般滋养着医患间的情谊之树,就像冬日里一枚糖心红薯,让人幸福到心醉。
无独有偶,我院同在武汉一院支援的医生黄新奎收到一名患者的“感谢信”,也让他心里甜滋滋的。全文如下:
亲爱的扬州小朋友:
你们是我们的小宝贝,我是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给你们写这封信,你们这些白衣战士,不分白天昼夜辛苦抢救我们的生命,我们已感激不尽,而你们又送来点心,这真是一颗颗滚烫的心。我是一个快八十岁的老奶奶,心情十分不平静,才写这封感谢信。
我要感谢党中央英明决策。感谢习主席对疫情果断决策,感谢扬州人民的深情厚义,感谢全体医务人员精心治疗、耐心服务。我要感谢的人很多(包括我的家人:老伴、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等)。
祝孩子们健康成长!
向你们致最崇高的敬礼!
武汉市患者程某
2020.2.25中午
除了甜蜜的医患之情,他们也收获了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关心的温暖。
支援大冶医疗队的洪慧娟说,她们“美少女队”已经有了超越情侣的“日久生情”,谁上班没有时间打饭,休息的人会按照各人的口味打好饭菜挂在房间的门把手上;工作生活中有喜悦的事情大家一起分享,遇到辛酸的事情会彼此倾诉、安慰。
紧张的工作之余,医护人员也想办法排遣压力,他们深知,只有自己轻松上阵,才能更好地照顾患者。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天清气爽。张月华、高立梅、王莎等轮休人员相约在酒店附近,一同感受春天的蓬勃生机。她们沿着草地散步,看柳芽野花,听小鸟唱歌;她们边走边聊,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驻足拍照,还跟着手机练舞步、拍视频。大家开心地说:“出来走走心情就是不一样,这是很好的减压方法。”
苦
苦,是一剂黄连的苦涩,是疲惫与疼痛。
第一批到武汉支援的王苑、沈雪寅、谢琴三名护士,本已经很适应那边的工作,但2月29日,他们开始托管一个病区。以前是本院与支援的医护人员一起工作,现在全部由支援人员管理,有些工作都是第一次。一向不怕苦、不怕累的王苑第一个夜班时有了崩溃、无助、想哭的冲动;谢琴因为压力大失眠,出现一些心理反应;沈雪寅是连轴转;因为班次原因,他们经常不能吃早饭或午饭。
作为医护人员,工作中的辛苦数不胜数,但如果熟练能够从容应对,如果刚接手的工作不熟练就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此次值班,因为已经由他们托管,工作内容和职责都有新的变化。从安置新病人到处理医嘱等工作都是第一次。王苑接班后刚交完三个重病人,安排沈雪寅特护;又来了新病人,大家赶紧将病人搬上床,谢琴立即为患者心电监护,吸氧,测心率;另一名搭班的扬州护士立即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王苑静推西地兰,抽血配血,同时还要观察旁边病危的患者。量体温、测血压、算出入量、测血糖、鼻饲、翻身、拍背、换尿不湿、采血、处理医嘱,一连串做完已经将近七点。王苑已是疲惫不堪,一边喘着粗气一边顶着雾气蒙蒙的护目镜坐在电脑前完成护理记录。
处在巨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之下,援鄂人员的身体不适也时有发生。一周多前,我院在武汉一院支援的主管护师高立梅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胀气等症状,十分难受,且此时距离上班仅有1个小时。焦急的她赶忙在群里求助。消息一出,群内成员纷纷回应,有的亲自赶到她的房间查看病情,有的在群里询问过往病史,提供诊疗思路;我院一同在支援的谈伟为她代班。大家的暖心举动,让身在异乡的高立梅倍感温暖,虽苦犹甜。
在大冶支援的许庆敏也遭受鼻炎发作的痛苦,打喷嚏流鼻涕,通气不佳,成了她穿上防护服后的绊脚石。扬州护理领队刘清知道情况后,几经波折买到“辅舒良喷雾剂”送给她,并叮嘱如果严重不能上班一定要告诉她。让许庆敏心里暖暖的。
辣
辣,是一根辣椒的刺激,是挑战与征服。
在病房诊疗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太“配合”治疗的患者。2月28日,高立梅发现一患者肛门造口袋松脱,手背上的敷料也被撕下,幸运的是深静脉置管还在位。因患者病情及治疗所需,要给患者使用约束带,不曾想,老太太跟打架似的,嘴里不停嘟囔着:“不要这个,不要这个!”主班陆敏媛是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做好物品准备,指导造口袋更换。高立梅一边吃力地稳住老太太,一边按照指导更换,学会了更换造口袋。接下来她们3名护士配合给老太太换床单、翻身。输液结束时,高立梅在组长吉晓建指导下,学会了深静脉封管和“工”字形胶布固定导尿管的方法。
高立梅说,此次支援虽然辛苦,但也学到了一些新的护理技能;一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医院,但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在紧张的工作中有时制造一些轻松的气氛。
一次,放射科医生到病房给患者做床边胸片时,一位老爷爷瘦,4名医护可以把他扶起,而另一位老爷爷胖些,又有气管插管,4名医护根本不够,协调分工后6个人配合才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当医生说:“要拍了,快躲起来哟。”所有医护人员一个个像小企鹅,速度地从病房跑到走廊,那场景让大家忍俊不禁,开心地笑着,忘却了闷热和疲倦。
3月3日,在大冶的许庆敏主要是负责危重病人的护理,她从扬州医疗队的一名护理老师那儿学习了很多重症病人护理知识,例如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护理,俯卧位通气护理以及对ECMO的护理。在她给一名昏迷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突然发现他眼角有泪流出。她惊愕,是患者感动、难受还是本能的求生欲望?她用纸巾擦拭他眼角的泪水时,俯在耳边说:“易爷爷,加油,我们一起努力。”在给他抽血做血气检查时,由于鼻炎发作,许庆敏不得不张口呼吸,护目镜上出现一层雾气,视野很不清晰,三层手套加上易爷爷四肢高度水肿,无形增加了难度。许庆敏祈祷着一次成功,减少患者的痛苦。幸运的是,都是一次成功,许庆敏欣喜不已。这一天虽然很辛苦,但许庆敏深深体会到“学无止境”的快乐,以及生命的宝贵。
他们的酸甜苦辣,代表着18名援鄂医务人员的工作及心情,实际上又何尝不是所有医务人员日常写照呢!
疫情之下,美丽的背影,逆行的英雄,最美的印痕……都是大家在这场危及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疫情下,毫不吝啬地给医务人员最为尊敬、最为崇高的定义和称呼。
疫情之后,希望如白岩松在今年春晚唯一没有彩排过的节目《爱是桥梁》中所说,“我们在过年,你们却在帮我们过关。我们爱你们不止在今天,还在未来生命中的每一天!”
希望此次疫情之后,医务人员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伟大、崇高,作为普通人也有的喜怒哀乐、幽默搞笑,能够深深地烙印在大众的心里。实际上,他们不仅仅是在这次疫情中,而平常就是如此,不断地学习成长,尽心尽力救治患者,帮助他们一次次闯关,患者病情的好转、康复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明代《古今医鉴》中龚信说: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诚然,作为医生,是人,不是神,虽不能对每个病人做到“起死回生”,但他们一定是尽心尽力。
冬天已去,春天已来
战胜疫情,指日可待
(援鄂医务人员/编辑曹旭/责编张忠顺/审核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