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何保护听力
发布日期: 2012-03-07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57 |
今年3月3日是第13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减少噪声,保护听力。专家呼吁养成健康用耳的习惯,自觉采取措施减少噪声危害,做到保护听力健康。那么在生活中如何保护听力呢?
高危工作者要坚持使用护耳器
听力损害的高危人群包括乐器演奏者特别是京剧演出的伴奏者、京剧演员、指挥家、机场、呼叫中心、迪厅、KTV工作人员、建筑工地施工人员等。这些环境的噪声强度很大(超过90分贝),经常在这种高噪声环境下的高危工作者要坚持使用护耳器。
护耳器有耳罩、耳塞和隔音帽三类,其效能各有不同。护耳器的降音效能与制作材料和设计的式样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取决于密封程度。耳罩在降噪效果和舒适度上都较耳塞为佳,耳塞小巧、佩戴隐蔽、方便。戴用耳塞后,听力虽然变差,但仍可听到车间危险信号,并能听懂大声言语,故不妨碍工作。坚持使用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阻隔一部分噪声。若临时找不到耳塞,可用棉花球、纸球塞进耳朵,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还要避免爆震引起的声损伤。突然发生的爆震或强声会引起急性听觉器官损害,常见于军事训练和从事各种爆破性作业时,如开矿、采石、建筑等施工。生活中的一些意外,如锅炉、煤气罐、高压锅,以及家用电器的爆炸,巨雷轰响等也可引起爆震性声损伤。预防的措施有:对于长期从事与爆震有关的人员,应对其加强预防知识的宣教,以便发生急性事故时不致慌乱;平时应配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和防声帽等;在紧急情况下,可用小手指塞入外耳道内,及时就地背向爆震源卧倒;采用闻声张口的方法可减轻声损伤的程度。
连续听音乐不要超过60分钟
经常戴MP3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此外,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入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一般来说,听到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高7~9分贝。头戴式耳机有通气孔的更好,可以把噪声能量集中的低频信号部分排放到耳外。
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听音乐,在地铁、公交车里,会不由自主地调高音量。尤其是地铁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会对人的耳朵产生一定的压力,再戴上耳机紧紧地压在耳朵上,大强度的声音不断地撞击耳膜,就会造成耳蜗内毛细胞的损伤。听音乐时,不要过分追求音质效果,把低频音放得很大,这样会对耳蜗内的毛细胞损伤非常大,且不要两只耳朵一起听,可左右轮换,耳塞不要塞得太紧。在室内听音乐时,可采用功放音响,减少耳机的使用。(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