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作为中国传统岐黄之术中一项重要的养生措施,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且在民间广为流行。拔罐主要是通过物理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因其简便易行、适应症广、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受到广大老百姓的青睐。
古时候,人们采用挖空的动物犄角来拔出脓疮,排毒止痛,所以称为“角法”。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杏林大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用竹筒罐来调理不适症状的描述。后来经历代发展,出现了金属、陶瓷、竹木等各种材质的拔罐用具。
拔罐适应症
拔罐疗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适用范围较为广泛,涵盖临床百余种病症。常用于颈肩腰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等局部病症,也可用于外感咳嗽、哮喘、头痛、消化不良、泄泻、月经不调、痛经以及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疮疡初起等外科病症。
以下几类人最好不要拔罐
1.有严重脊椎疾病者,如椎体滑脱;
2.心功能较差的人,如心力衰竭患者;
3.儿童和高龄老人;
4.孕妇不宜拔腹部及腰骶部;
5.急性外伤性骨折,重度水肿者;
6.某些皮肤过敏和皮肤疾病患者;
7.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拔罐的分类
拔罐方法及拔罐用具多种多样,品类繁多。
根据排除罐内空气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挤压排气罐法等。
根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针罐法、药罐法等。
根据罐子材质的不同可分为兽角罐、竹罐、木罐、陶瓷罐、玻璃罐、橡胶罐、塑料罐等。
其中火罐法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玻璃罐因其透明,易于观察罐内皮肤反应而成为最常用的罐具,而最常用的吸拔方式是闪罐法、留罐法和走罐法。
不同罐印的解读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拔罐注意事项
1.拔罐操作要稳、准、轻、快。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应选适当的体位和择肌肉丰厚部位拔罐,不宜在多毛部位操作;选择大小适宜火罐,注意罐口不能破损或锋利;
3.若起水泡,小的勿须处理,防止擦破,任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药水,敷上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4.同部位不能多次拔罐。短时间内同部位多次拔罐,容易出现皮肤损伤等情况。一般情况下,一周不超过2次比较合适。
5.不能马上沾水、洗澡。拔罐后的皮肤暂时较为脆弱,马上洗澡可能会造成损伤和感染。建议拔罐后12小时再洗澡,避免摩擦拔罐部位。
6.不能长时间吹风。拔罐时人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毛孔张开,如果此时吹冷风、空调,容易让寒气入体,导致其他疾病。所以拔完罐要避风寒、注意保暖。(供稿 陈义良/编辑 曹旭/责编 张忠顺/审核 朱乐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