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这些年我们误解你了......
发布日期: 2015-11-05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29 |
根据史记记载,大豆起源中国,中国人食用大豆近千年。大豆营养丰富,但也有其缺点,例如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分别干扰铁、锌等矿物质和蛋白质的吸收,豆类所含的低聚糖可引起胀气等。但我们聪明的祖先通过人工制作的方法将这些缺点减弱,制成了各式各样的豆制品,如豆腐、香干、腐竹、豆腐乳、豆豉等,制作后的食物不仅大大提高了大豆的消化吸收利用率,还增加了钙镁无机盐、发酵酶等有益成分。
在临床营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病人、家属、医生在提到进食豆制品时会存在一些顾虑,如吃了豆制品,会不会使痛风复发?会不会加快肾病的进程?会不会增加乳癌、子宫肌瘤等风险?由于这一系列的疑问,使大家对它敬而远之,不敢吃豆制品。在这里我们来详细的解析一下,消除大家对豆制品的误解:
误解一:慢性肾病患者需禁食豆制品吗?
每100g豆类及制品蛋白质含量:黄豆35g,豆浆1.8g,豆腐脑1.9g,内酯豆腐5.0g,北豆腐12.2g,豆腐干16.2g,素鸡16.5g,千张24.5g,腐竹44.6g。每100g鱼虾类含蛋白质约16-18g,每100g禽肉类含蛋白质约20g左右。豆类及豆制品为植物性食物中唯一一种优质蛋白质,仅次于动物性食物,却低脂肪、无胆固醇,对血脂异常患者有一定调节作用。所以肾病患者不必谈豆色变,在控制蛋白总量的基础上,适量进食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脑、内酯豆腐,不但不会增加肾脏负担,而且对血脂控制有益。
误解二.:大豆可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增加女性乳癌风险?
科普:异黄酮(即平常我们所说的植物激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其中以大豆中含量最多,其生物学作用:
1.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压
2.雌激素样作用:大豆异黄酮作为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3.提高免疫作用。
4.抗肿瘤作用:大豆异黄酮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特别是与激素相关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
据卫生部医政司《乳腺癌治疗规范》专家组成员和美国NCCN临床肿瘤指引乳腺癌(中文版)专家组成员,廖宁说,植物激素(即异黄酮)具有与雌激素相似的分子结构,可以和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结合,产生与雌激素类似的作用。但大豆中的异黄酮通过反式作用优先结合雌激素受体β(ERβ),而不是雌激素受体α(ERα),导致雌激素受体结构改变,产生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作用(SERMs),从而发挥治疗及预防乳腺癌的作用。由此可知:进食豆制品不但不会引发乳腺癌,还可预防和治疗乳腺癌。
由上海市疾控中心参与,涉及中美9514名乳腺癌患者,平均跟随7.4年的大型调查报告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在研究中发现,与大豆蛋白摄取量最低的人相比,那些大豆蛋白摄取量最多的患者,其死亡风险降低了29%,而乳腺癌复发风险则下降了32%。这否定了我国坊间流传的豆制品可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女性乳癌风险的说法。
误解三:痛风病人“谈豆色变”。
科普:痛风指嘌呤代谢异常致使血尿酸增加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人体内尿酸来源:1.外源性占20%,从富含嘌呤或核蛋白食物而来。2.内源性占80%。痛风患者急性期要求低嘌呤饮食每日嘌呤控制在150mg 以内。大豆每100g含嘌呤116.5mg属嘌呤含量中等的食物,在痛风急性期不建议食用。但大豆如做成豆腐,一斤大豆可做成三斤老豆腐,由于50%的嘌呤溶解于水,加工豆腐的过程中嘌呤随水走了,豆腐含嘌呤已很少了,如做成豆浆,一斤大豆出豆浆五斤,嘌呤含量也很少。常见豆制品的嘌呤含量(mg/100g):豆浆3.3,内酯豆腐2.0-3.7,老豆腐5.4-7.4,豆干61-73,豆腐乳45-55,素肉26-90[3]。故痛风病人即使在急性期也并非禁用豆制品,如豆腐等豆制品可适当食用。常见高嘌呤食物(>150mg):干香菇214.5mg,牛肝169mg,猪肝169.5mg,鸡肝293.5mg,鸭肝301.5mg,猪大肠262.2mg,乌鱼183.2mg,鲢鱼202.4mg,白鲳鱼238.1mg,牡蛎239mg,白带鱼391.6mg,蚌蛤436.3mg[4]。对痛风病人来说,以上食物更需禁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豆制品营养丰富,我们在以上三个问题上对其存在误解,对于正常人我们鼓励每日进食大豆及豆制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食用30至50克的大豆的标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以所提供的蛋白质计,40克大豆分别约相当于200克豆腐、100克豆腐干、30克腐竹、700克豆腐脑、800克豆浆),也不包括淀粉豆家族。消除女性食用豆制品会增加乳腺癌风险的疑虑,鼓励更年期妇女进食豆制品,发挥豆制品在调节激素、增强免疫、抗肿瘤、补钙等方面优势。对于痛风、肾病等患者我们建议根据病情在允许的范围内,适量有选择的进食豆制品。(营养科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