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值得借鉴!
发布日期: 2015-05-13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32 |
对于众多糖尿病患者来说,台湾糖尿病“共同照护”体系听起来还十分陌生。那么什么是“共同照护”?它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什么好处?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共同照护”?如何从整体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和规范管理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海峡两岸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方面是有一定差距的,台湾糖尿病“共同照护”样本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共同照护”模式让看病如同上学
提起“共同照护”,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头脑中可能会浮现出几个人共同照顾一个糖尿病患者的场景,实际上“共同照护”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在宝岛台湾,糖尿病患者每次看医生都要带上‘两证一包’,‘两证’是指《糖尿病护照》和《自我血糖监测记录本》,‘一包’就是这个糖尿病书包。”在台湾,患者就诊看医生不像是去看病,更像是去上学。
就诊前,糖尿病患者会背上“书包”,里面装着《糖尿病护照》、《血糖监测记录本》、血糖仪、胰岛素笔、饮食记录等资料。到了医院,患者的就诊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医生一般只看5分钟,剩余的20多分钟由营养师、护理师来完成必要的卫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教育。不过这还不是“共同照护”的全部内容,糖尿病“共同照护”,还要做到诊前、诊中、诊后的不断卫教跟进,让患者感觉到不是只有医生在“管”自己,而是整个团队在关心自己,从而达到良好的医患沟通效果,台湾把这个模式叫做“共同照护”。
在这种模式下,台湾95%的糖尿病患者会3个月复诊一次,期间卫教师还要不断进行电话随访、生活指导,甚至对独居老人每天进行用药、饮食、胰岛素注射等无微不至的关怀,建立起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增加依从性,达到良好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管理效果。
控制糖尿病发展需有全方位配套措施
海峡两岸在慢病管理、糖尿病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与台湾糖尿病患者的高管理率相比,在内地,糖尿病登记管理率仅占25%,在医院的就诊流程中也是以医师为主体,有时候医生一天要接待近百名患者,平均下来,一例患者的病情沟通时间不足5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顾及到对患者饮食记录、血糖监测记录,以及运动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辅助治疗情况的了解。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等诸多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不仅是看医生就足够了,还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其在营养、护理、运动等方面进行专门指导。虽然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医院可以把各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对患者进行会诊,从各自专业的角度给出治疗方案,在医院患者往往被“管理”得很好。但现实情况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院回家,常常疏于进行自我管理,饮食、运动、服药各方面也变得随意,这样很不利于病情的稳定。
控制糖尿病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
控制糖尿病的根本出路不在治疗,而在预防。通过治疗糖尿病来减少心血管疾病、减少死亡是非常困难的。相反,预防要比治疗效果好得多,也更有效。通过早期预防可以不患糖尿病,也可以推迟或者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营养科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