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职刚刚三年,见证过生离死别,也看到一些人在灰暗日子里仍散发着点点“星光”,那是对生命生存渴望的光,对康复回归社会的光。点点滴滴,支撑着我对这份职业的信仰。
日子一如往常,早晨上班的时候,病房里出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是突发性耳鸣的陈婆婆。交班的时候,我问她:“这次哪里不舒服啊?”陈婆婆说:“还是耳鸣,又不怎么听得见了。”陈婆婆今年上半年已经第二次因为耳鸣住院了。和以往不同的是,一向活泼的陈婆婆这次变得沉默寡言,还时不时叹气。
第二天小夜班我巡视病房时,看到坐在护士站的陈婆婆,便问:“陈婆婆,您怎么啦,今天怎么无精打采啊?”
陈婆婆有气无力地说:“唉,这个耳朵怕是好不了了,都住好几次院了,一点效果都没有,这辈子估计就这样了。”
看着不停叹气的陈婆婆,我宽慰道:“陈婆婆,您愿意和我说说话吗?和我说一说心里会好一点。”
陈婆婆说:“当然想和你说说话,但是我听力不好,怕你们嫌我麻烦。你要说大声点,不然,我听不见。”
“当然可以啦,不麻烦!”我立刻贴近陈婆婆身边,提高声音分贝,一字一句慢慢清晰地说道:“陈婆婆,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现在的状态,您觉得哪个词合适?”
陈婆婆思考片刻,沮丧地说:“我觉得是‘无力感’。”
我拉着陈婆婆的手说:“陈婆婆,能具体地说一下这个‘无力感’怎么来的吗?”
陈婆婆顿了一下说:“家里就我一个人,儿子当兵时英勇牺牲了,没多久老伴受不住打击也走了。实不相瞒,不止在你们科,其他科室我也住过,每次都是一个人忙住院、出院,看到其他人身边都有子女老伴陪着,心里很不是滋味。耳朵也总是听不到,治来治去也不见好。”
我摸着陈婆婆的手说:“陈婆婆,千万别这么想,住院期间您有我们陪伴,可以把我们当成家人,有什么事情直接说,我们会耐心倾听,尽力提供帮助。至于耳鸣的问题,现在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医生也会全力医治。您在生活中,要避免长时间待在噪音环境下,平时,可以做一做教你的“耳保操”,都可以有效改善耳鸣。”说着说着,我便教起了陈婆婆如何做耳保操,第一节耳膜按摩,第二节鸣天鼓…….
陈婆婆说:“每次住院你们护士态度都很好,也很关心我,嘘寒问暖的。就算听力恢复不了了,生活也不会完全受限。和周围人聊天时,我可以让他们说话大声点,还可以通过手机、报纸了解时事,也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
几天后,陈婆婆恢复了以往活泼的状态,虽然耳鸣没有完全好转,无法很好地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但此刻,她正用心倾听、感受生活的“音符”。(七病区护理 刘玲玲/审核 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