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2020年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仪征市人民医院联合仪征市作家协会、仪征市散文学会开展“我心中的好医生”征文活动,在全院开展“医路同行”征文活动。通过自身经历,讲述难忘的医生及就医过程,从医生涯感受及医患之间的故事等,展现医者仁心及使命担当。现陆续展出优秀作品。
生门
王晓
45岁这一年,自然受孕,做了老母亲。这对有生育意愿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喜的是自己,忧的是旁人。整个孕期,状态超好。小家伙在肚里待得太舒服,过了预产期都不想出来。我有点躁,找到仪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周洪英。周主任帮我分析:你没妊高症,娃虽是单脐动脉,也长到八斤多了,可以再坚持一周,等瓜熟蒂落。
她事前肯定研究过我的病历,不像孕检路遇的医生,问过我年龄,判定我血糖血压肯定高,检查单开一堆,先进仪器上一遍,毕竟这些是高龄孕妇常见症,何况我这个超高龄。周主任了解我的情况,还知道我娃单脐动脉,胎儿中不常见,一般胎儿两根脐动脉吸收母体营养,我娃一根,长得挺好。细节,让我感觉这个清秀的主任蛮厉害。
一天又一天,第7天,周主任说,挂催产素,先顺。2018年9月10日,我挂上催产素躺在产房待产。疼了一夜,辗转无眠。早晨一上班,周主任就来给我内检,询问状况。到底岁数大了,产力不足,宫颈口开得慢,娃块头又不小,综合考虑顺转剖,手术定上午十点,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后。我顺从点头。旁边有病人家属说,你这不划算,吃二茬苦,还不如一开始要求剖。我没心思计较划算不划算,二娃都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许多同龄人想生生不了,到了医院不听医生的,来干啥?
躺在推车上往手术室推,床单下的我瑟瑟发抖,还流了泪。长这么大,进手术室仅有两次。上一次腹腔镜手术,肚子上打了三个洞,给刚学腹腔镜的医生做了实验小白鼠。一到阴雨天,伤口就疼,痛了两年多。对手术非常恐惧。有此阴影,产前准备红包,给周主任,坚决不要。说我这个超高龄产妇创妇产科纪录,大熊猫一样可贵。这也是我忐忑的原因。大熊猫比小白鼠好到哪里。
没时间给我平复,周主任已在手术台边等候。门在身后关上,麻醉师拿着粗长的针管来了。周主任刚接生一顺产的,比较兴奋,精力充沛,透过镜片,她温柔又坚定地问我:“准备好了?”我也镇定地点头,整个人放松下来。局部麻醉,周围的一切我看得见,听得清,就是不知道周主任什么时候划开我的肚皮的。听说剖腹产手术从表皮到子宫要划七层,我的肚皮又厚,油脂又多,应该有难度,却没听一句嫌弃。小娃抱出来后,啼声响亮。
此时手术室十分热闹,小娃哭,护士抱,手术收尾,各项清理,剪刀钳子镊子叮叮当当响着,汇成产房交响乐。周主任专心缝伤口,划开是七层,缝起还是七层,神情专注,不闻外声。她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一丝不苟。
突然,我呼吸困难,一口气快上不来,惊恐地用手示意。正在缝合的周主任感觉到了,立即给护士下指令,检查麻醉剂量,扶正面罩,随时清理嘴边,黑暗的几秒终于过去。又看见无影灯下周主任专心致志在缝合。这样的医生,值得把命交到她手上。
每次看见肚皮上光滑不明显的刀口,无限感恩。同为女性,我有机会看过别人肚皮上形形色色的剖腹产刀口疤痕,有的像蜈蚣,有的像蚯蚓,有的直接像打了补丁,拙劣,丑陋,恐怖,是女人余生的阴影。手术之后,我也担心刀口发阴天。竟然一次没有。三十岁出头,腹腔镜小洞,让我大伤元气。这四五寸长的刀口没给我留下任何后遗症,不仅抱出了娃,还顺带摘了我的小肌瘤。这是周主任的临场决定。手术是战场,不可能预设最完美的方案,处理突发考验医生的知识储备、技术能力、性格品质、胆识魄力交融后的综合表现。目睹周洪英主任剖腹产的全过程,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心细如发,胆大沉着。由她带着我和娃跨过鬼门关,是我们的幸运。说也奇怪,刚会讲话的二娃奶声奶气的说,长大要做医生。没人教她,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
母婴平安,要请周主任团队吃个饭,表达感激,说不需要,都是正常工作。这不,娃都快两周了,这顿饭还没请到。周主任用这样方式,让我惦记着她。
作者简介
王晓,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相继在《新华日报》《湖北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广州日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湘声报》等数百家报纸和《短篇小说》《雨花》《福建文学》《北方人》《当代人》《江苏作家》《翠苑》《佛山文艺》《散文诗》等数十种纯文学刊物发表,数次在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和各类征文中获奖,入《三联生活周刊》《非常关注》《晚报文萃》等选刊,出版散文集《浮世的安慰》《灯火可亲》《万叶千声》《真滋味》,新闻通讯作品合集《那人那事》《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晓/编辑张忠顺/审核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