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2020年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仪征市人民医院联合仪征市作家协会、仪征市散文学会开展“我心中的好医生”征文活动,在全院开展“医路同行”征文活动。通过自身经历,讲述难忘的医生及就医过程,从医生涯感受及医患之间的故事等,展现医者仁心及使命担当。现陆续展出优秀作品。
橘井泉香
耿平
东园路上每天人来车往,许多车开往或开出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就在健康桥下。细细数来,这条通往人民医院的路我也走过几次。
我的身体还算硬朗,去人医看病,不过是伤风感冒,挂号就诊,拿点药打个针,药到病除。陪家人就医,尤其老母亲住院期间,琐事一箩筐。医生态度亲和,治疗合规合矩。我的记性不太好,各个科室门口医生的照片姓名看了,当时称呼某医生谢谢某医生,过后就忘了人家名姓。也没想过看病要托人情请哪位医生特别关照,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需要关照的病人,我不能坏了规矩,何况我真没有特别熟的医生。
最近一次去医院,是去年春节期间。老头跌了一跤,他感觉站起来艰难,我们带老头来看病,到医院已经快下班时间。我们就是准备给老头住院的,迟了也不在乎,甚至想迟了更好,这样才有借口住下来,明天再看也不迟。
在急诊科,接诊的是一位老医生,模样儒雅有涵养。候诊病人包括我们老头在内,三个全是老人,一个在痛苦哼哼,两个沉默没精神。就我这个外行看,都没有什么大毛病。人老了,身体零件老化,身体不是这里疼就是那儿痛,心境也不好,整天提心吊胆。感觉一不好,就要到医院。
老头的片子没有出来,我们在等,医生给另一位老人看病。农村条件差,不常洗澡,老人身上有味,我们都回避到门外,那位老医生带着口罩,边询问边检查。病人说吃饭不消化感觉堵得难受,请他躺下来按摩腹部,询问是否疼痛,不厌其烦。病人反应迟钝,总是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医生还是不着急,慢慢问,耐心开导病人。
一个晚上短时间内就接诊三个,天天,月月,年年,什么样的病人没遇到过,什么样的疑难杂症不摆在面前。日久天长,这些医生修炼出来了,炼出了不厌其烦的态度,炼出了炉火纯青的医术。目睹他们所做的点滴,医者有大德,我不得不佩服。
老头片子出来,有老伤,没有新鲜骨折,化验单上各项数据在正常范围内。
“没大问题,还不错。”老医生说话谨慎,建议回家慢慢调理。
“医生,我们今天先办住院手续让他住下来吧。”我提出全家早就商量好的意见。
“这实在帮不上忙,这种情况是不好住的。”他摆摆手,表示抱歉。
“医生,通融通融吧,我们从乡下来的,来一趟不容易。”
“我能理解也很同情,可是我没有这个权限,没有查出病因安排住院,违反医院规定,所以不好意思,也请你们理解我。”
原则问题不改变,但是对病人负责的宗旨不变,他询问了在家用药情况,家里的药都对症,这一次不开药。老医生指点如何用药,并关照老头,感觉没问题,可以在家观察,如果身体还是不舒服,再做检查也不迟。
我开车送老头回去,医生权威专业看诊让老头心定,他心情大好,遵照医嘱吃饭吃药。我相信这次看病经历给老头的感觉也很不错,他信赖医生。几天调理下来,可以慢慢地站起来,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转转。
谦和,耐心,严谨,精湛,有原则,这是医院对每个医生的要求,也是所有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体现,是病人心目中好医生的标准。也许是幸运吧,我所遇到的医生都称得上好医生。现在流行“团队”一说,我以为,仪征市人民医院已经打造出一个专业一流、执业规范,医德高尚的团队,无愧于“人民”称号。大疫之年有大爱,白衣天使们为人民所做的足够多也足够好,值得称颂。杏林春日暖,橘井泉水香。有这些白衣天使守护,是我们仪征百姓的福祉。(作者耿平/编辑张忠顺/审核梁劲松)